爱国教育的形式与实质:佩戴国旗徽章的意义与争议
近日,马来西亚教育界围绕学生佩戴国旗徽章展开了一场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好措施,而反对者则担心其形式主义和缺乏实质教育内容。本文将从形式与实质、爱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三个角度,分析佩戴国旗徽章这一举措的意义和争议。
形式与实质:外在标识与内在认同
##
形式主义的质疑
佩戴国旗徽章是否会沦为形式主义,是反对者的主要质疑。刘华才博士就曾表示,如果缺乏完整课程体系的支持,佩戴国旗徽章可能会流于表面[5]。这一观点认为,外在标识如佩戴国旗徽章,如果不能与内在的认同和理解相结合,就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
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然而,形式并非一无是处。形式是实质的外在表达,二者并非对立。国旗徽章作为一种形式,如果能够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内容相结合,就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佩戴国旗徽章可以提醒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国家和身份,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爱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
爱国教育的内涵
爱国教育的内涵,是指对国家的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需要从这些内涵出发,进行全面的教育。例如,中华民国的国旗象征着国家的精神和价值观,理解国旗的寓意,就是对国家内涵的一种认同[6]。
##
爱国教育的外延
爱国教育的外延,则是指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需要从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面展开,而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标识性行为。例如,除了佩戴国旗徽章,还应当通过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实践爱国主义教育
在推行学生佩戴国旗徽章的同时,教育部需要加强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落实。这包括但不限于国旗、国歌、国姓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对国家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理解。通过这些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国家,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是其永恒的主题。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又如,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公益活动等,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
结语
佩戴国旗徽章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当被全面审视和处理。在推行这一举措的同时,教育部需要加强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落实,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真正实现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是其永恒的主题。
资料来源
[1]: 精彩大马
[2]: 联合早报
[5]: Enanyang
[6]: 中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