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心理:新赛道的崛起
校园:AI心理的第一站
在杭州某中学,AI摄像头默默记录着学生经过时的微表情。这并非电影场景,而是启明方舟“爱心小叮当”系统的日常运作。该系统通过在校园走廊、食堂出入口等公共区域部署摄像头,捕捉学生自然状态下的微表情数据。领本AI创始人王军认为,AI需要像人一样“察言观色”,通过多模态数据构建情绪全息画像。
多模态是指通过摄像头读取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麦克风捕捉声音,再结合对话文本的语义分析,最终形成对用户情绪的全息判断。领本AI研发的Emo GPT模型正是基于此原理。早在2019年,领本AI就已涉足AI+心理领域。疫情期间,王军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为部分学校免费搭建心理平台,由此获得了大量可供训练的真实数据。伴随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国内首家青少年心理健康大模型和情感识别大模型Emo GPT模型也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领本AI已服务全国23个省份的1万多所学校,日均服务超过3万例咨询,2024年预警了上万名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并于近日宣布完成超千万元Pre-A轮融资。可以说,领本通过进校实现了产品和商业的双丰收。目前,此类进校厂商基本都按照硬件安装——数据分析——平台搭建的路径完成服务。
长期建模,干预新生态
杭州钱学森学校校长唐彩斌曾表示,当目睹优秀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时,他深感无力。这促使“爱心小叮当”团队思考:真正的技术突破应发生在问题萌芽阶段,而不是事后补救。
过去的心理测评多为填写量表或师生对话,一方面学生可能有主观伪装,另一方面心理现象中最易变的就是情绪,短暂、复杂又敏感,单次评测无法做到长效干预。因此,AI技术的引入,通过长期建模和多模态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干预和支持。
AI+心理的商业黄金法则
- 进校园: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取真实、大量的学生心理数据,为AI模型的训练提供宝贵资源。
- 拿数据:利用AI技术,对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等进行多模态分析,构建情绪全息画像,为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支持。
- 转C端:在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和技术后,将AI心理产品推向C端市场,例如开发心理陪伴机器人,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AI+心理的未来展望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有2.91亿在校生,人群体量庞大,需求精准。如果未来心理陪伴类机器人像导航一样普及,市场想象空间将非常巨大。
当AI开始“读心”,教育与心理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从杭州走廊的摄像头到家庭中的陪伴机器人,从校园预警到家校联动,技术的渗透早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社会情感观察与治理的基础设施。AI心理产品的广泛应用,将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支持,提升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AI+心理面临的挑战与伦理思考
尽管AI+心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伦理问题:
- 数据隐私:在校园部署摄像头,捕捉学生的微表情数据,可能引发数据隐私方面的担忧。如何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数据,是AI心理产品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技术伦理:AI心理产品可能存在误判或偏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伴随着伦理规范的完善,确保AI技术的应用符合伦理要求。
- 过度依赖:过度依赖AI心理产品,可能削弱学生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如何平衡技术与人际互动,是AI心理产品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结论:AI心理的机遇与挑战
AI+心理作为新兴领域,既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审慎思考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确保AI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符合伦理规范,并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通过进校园、拿数据、转C端的商业黄金法则,AI心理产品在校园中展现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伦理规范的完善,AI心理产品将为更多的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提升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期待,AI心理技术能够在保护隐私、尊重伦理的前提下,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