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人设泡沫”,回归理性价值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一场“狂飙突进”的青春期。创始人化身“流量明星”,用个人魅力为品牌站台,参数内卷、资本加持,共同催生了市场的野蛮生长。然而,流量带来了关注,也带来了“人设泡沫”的风险。当监管收紧,过度宣传被纠偏,“自动驾驶”、“零接管”等曾经的吸睛词汇被“智能辅助驾驶”取代,这标志着行业正在从喧嚣走向沉寂,从流量崇拜回归价值交付。
曾经那些“酷爱爬车顶”的“教主”们身影渐淡,取而代之的是为品牌代言的娱乐明星。这无疑是一种“祛魅”的过程,剥离了光环,让技术和产品本身回归主角。这一过程不仅让消费者更加理性,也让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技术的真正实力。
技术不再神秘:智能电动车的平权时代
“祛魅”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技术的普及和透明。过去被视为高端、神秘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广泛的市场渗透。原本只限于中高配车型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在年度改款中成为全系标配,或是价格大幅降低。这正是汽车配置“平权”运动的生动体现。
例如,小鹏汽车在多款车型上将智驾功能作为标配。在技术研发上,中国车企展现出惊人的投入与创新能力,“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超级混动DMi技术,蔚来自研的智驾芯片,理想的5C超充电池,以及智己汽车的线控数字底盘技术等“黑科技”的亮相,都显示了中国车企在技术上的硬实力。
这些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智能电动汽车不再是少数人的“玩具”,而是越来越触手可及的出行工具,推动了市场的平权化。技术的普及不仅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的便利,也让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与全球视野
上海车展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人礼”,更是中国品牌崛起、走向世界的宣言。在展馆中,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中国品牌的展台占据了显著位置,以全方位、全品类的产品线和技术储备,展现出挑战传统汽车强国的实力。
比亚迪携多个子品牌亮相,覆盖从家用轿车到高端车的市场,奇瑞邀请了大量海外记者,彰显其国际化布局的决心,吉利则展示了最新的安全科技。长城汽车甚至展示了双涡轮增压V8动力系统,表明中国品牌在传统燃油技术上也不逊色。
这种强势崛起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提升上。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56%,首次在本土市场夺得话语权。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2023年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高达80.6%。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汽车出口也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3年出口量超过520万辆,同比增长57.4%,有望跃升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表现尤为亮眼。2023年,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全年出口177.3万辆,增加了67.1%。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在全球具备领先优势,特别是在电池领域,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做到了国内行业发展前列,也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变革的先行者。
合资品牌的“中国化”与产业链重塑
面对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市场格局的变化,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国车企也在积极调整策略,加速“中国化”进程。它们不再仅仅将中国视为“收割地”,而是将其视为全球汽车创新策源地和重要的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利用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和供应商优势来弥补自身在辅助驾驶等方面的短板,并更多地借助合资伙伴的车型平台或本土研发能力来打造新能源汽车,加强在华本土研发,成立本土公司,将技术权限和职责转移至中国。
例如,奔驰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提升辅助驾驶能力,宝马与阿里巴巴携手开发智能座舱,大众与地平线深化合作研发适配中国市场的辅助驾驶系统。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全新电动车品牌,大众也通过与本土伙伴合作打造平台推出新能源车。这种“以中国反哺全球”的模式,正在改写跨国车企的全球化逻辑。
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展现出强大的全球竞争力,但挑战依然存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贸易壁垒、市场饱和以及出口量基数的快速增长都可能导致未来出口增速放缓。例如,欧盟针对中国出口电动汽车进行的反补贴调查和可能设立的关税壁垒。
此外,在电池原材料和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领域,仍需持续攻关。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产能利用率以及部分城市的限购政策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商用车领域的新能源渗透率较低,以及如何将电动汽车上的智能化优势嫁接到燃油车和商用车上,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然而,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所言,中国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转型速度更快,产业链完整度高,成本控制力强,叠加产品性价比和出口量的大幅提升,使得中国品牌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坚持合作共赢、战略协同,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由整车出海向技术、标准出海转变,与海外第三方形成全球化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上海的“成人礼”,是中国汽车工业历经沉淀、厚积薄发的成果。在“祛魅与平权”的浪潮中,中国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实力走向世界舞台。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新起点,也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正在加速发生。未来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展现出足够的韧性和创新力,有望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