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透明度的双刃剑
在马来西亚,一项旨在提高医疗透明度的政策,近期却意外地引发了医疗界的一场“地震”。总理安华在医生进行抗议后,已指示卫生部对强制性药品价格展示规定的合理性进行解释。这项新规定要求私营医疗机构和社区药房必须公开展示药品价格,原意是让患者更清楚地了解药品费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然而,这项规定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甚至导致了马来西亚历史上首次由私营医生主导的抗议活动。
抗议声浪:医生们的核心诉求
数百名私营医生,包括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聚集在总理办公室外,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详细阐述了他们反对这项新政策的原因。他们并非反对价格透明本身,而是对新规的执行方式以及其所依据的法律提出了强烈质疑。
首先,这项强制药品价格展示的规定是援引《2011年价格控制及反暴利法令》(第723号法令)来执行的。医生们认为,这项法令主要针对零售行业,并不适用于医疗服务的专业环境。他们认为,药品价格的展示和监管应属于《1998年私营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法令》(第586号法令)的管辖范围,因为该法案是专门为规范私营医疗机构而制定的,能够在临床管理、患者安全和合理定价之间取得平衡。将医疗服务置于一个非医疗行业的法律之下,可能会导致监管重叠和混乱,甚至扰乱初级医疗服务。
其次,医生们还表达了对政府在推出新规前缺乏充分协商的担忧。他们认为,这项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在《2011年价格控制及反暴利法令》下强制执行,是在没有与受影响的医疗界进行充分磋商和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的。
此外,医生们还借此机会重申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咨询费审查问题。自1992年以来,全科医生的咨询费一直被限制在10至35林吉特之间,长达33年未曾调整。医生们认为,在运营成本不断上升、通货膨胀、员工工资上涨、技术应用、监管要求以及对文件和数字化更高期望的现实下,现有的咨询费标准已经无法反映实际情况,这对私营医生构成了不公平的负担。
政策背后:透明度与可负担性
卫生部方面表示,这项强制药品价格展示的规定是为了促进医疗保健的透明度和可负担性,是建立更公平和可持续医疗系统的一部分。卫生部强调,他们致力于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方式,并且已经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举行了接触会议,并将继续进行,以确保政策的实施是平衡的,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不应有的负担。新规定已于5月1日生效,但政府提供了三个月的宽限期,期间不会处以罚款,以便诊所和医生适应新规定。
尽管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医生看来,这项政策的实施方式却未能充分考虑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他们认为,医疗服务是专业的服务,不能与零售业混为一谈。医疗服务涉及患者注册、咨询、检查和处方等多个环节,投入了医生多年的学习和培训。将医生与杂货店等同起来,是对他们职业的不尊重。
总理的指示:寻求合理与平衡
面对医生们的强烈反弹,总理安华已介入此事。他在内阁会议上指示卫生部认真研究私营医疗工作者提出的关键担忧,特别是关于为何使用《2011年价格控制及反暴利法令》而非《1998年私营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法令》的问题。总理要求卫生部尽快就此作出解释。
通讯部长法米法兹尔表示,卫生部长及其团队正在准备一份内阁文件,预计在一两天内完成,其中一个关键议题将是私营诊所的咨询费政策。内阁已经听取了马来西亚医药协会提出的问题,卫生部表示正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价格展示政策顺利推行。
前路何方:对话与合作的契机
这场由药品价格展示规定引发的争议,暴露了政府在推行新政时与行业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同时也凸显了私营医生长期以来面临的咨询费冻结的困境。医生们并非反对价格透明的原则,而是希望政策能够在一个更适合医疗行业的法律框架下实施,并且在实施前能够与他们进行更充分的协商。
总理的指示为解决这一僵局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卫生部对医生担忧的认真研究和解释,以及对咨询费政策的审查,政府有机会与医疗界重建信任,找到一个既能保障患者知情权和可负担性,又能维护医生职业尊严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医疗透明度的目标固然重要,但实现的路径也需要考虑行业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性。期待通过政府与医疗界的建设性对话,最终能够找到一个让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