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P再控Papagomo违反道歉条款

舆论场上的风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舆论角力的重要平台。个人言论的边界、公众人物的权利以及法律的威严,三者之间的碰撞时常引发关注。近期,马来西亚总警长丹斯里拉扎鲁丁·侯赛因再次向法庭申请,要求对博主Wan Muhammad Azri Wan Deris(广为人知的名字是Papagomo)启动藐视法庭程序,原因是他被指控违反了先前庭外和解的道歉条款。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场法律纠纷的延续,更是对言论自由与法律约束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一切的开端

这起事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总警长拉扎鲁丁对Papagomo提起的诽谤诉讼。总警长声称,Papagomo在今年一月份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两篇诽谤性言论,包括一篇帖子和一张经过篡改的总警长照片,这些内容具有诽谤和贬低总警长的性质。尽管法院在去年12月31日已经发出了庭令,禁止Papagomo发布此类言论,但他仍被指控继续发布了相关内容。

为了解决由此引发的藐视法庭指控,双方在今年4月30日达成庭外和解。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Papagomo在庭上宣读了一份无条件的道歉声明,向总警长致歉。法庭当时也接受了他的道歉,并设定了明确的条件:这份道歉声明必须在Papagomo的YouTube、TikTok、X和Tele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并且需要持续展示至少七天。此外,Papagomo还需要删除今年一月发布的诽谤性内容,并支付5000令吉的堂费。这次和解似乎为事件画上了一个句号。

风波再起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总警长在最新的申请中指出,Papagomo未能完全遵守4月30日庭令中列出的几项要求。具体来说,总警长声称Papagomo未删除今年1月14日和15日发布的诽谤性视频,同时也未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达在庭上宣读的道歉内容。

更严重的是,总警长指控Papagomo在5月1日,也就是他道歉的第二天,在其TikTok(“Papa Azri”)和YouTube(“Sir Azri”)账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言论与他之前在庭上同意并宣读的书面道歉内容相悖。总警长认为,Papagomo在4月30日做出的道歉是“不真诚且没有悔意的,尽管是无条件的”。他进一步表示,Papagomo违反4月30日庭令的行为构成了对高等法院的“第二次藐视行为”,应被追究藐视法庭的责任。

法律的边界

藐视法庭是指任何干扰司法公正的行为,包括不遵守法庭命令、侮辱法官或司法程序等。在这起事件中,Papagomo被指控的行为,即违反庭令中关于发布道歉和删除内容的规定,以及发布与道歉内容相悖的视频,都可能被视为藐视法庭的行为。

如果法庭认定Papagomo构成藐视法庭,他可能面临多种后果,包括罚款甚至监禁。总警长在申请中就明确要求法庭发出藐视庭令,将Papagomo逮捕并带到法庭,并因藐视法庭而判处监禁。

公众的围观

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言论自由边界的讨论。社交媒体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平台,但也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言论自由并非没有限制,它不能以损害他人名誉或违反法律为代价。当个人言论逾越法律界限,并伴随藐视法庭的行为时,法律必然会介入以维护其尊严和权威。

Papagomo作为一名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其言论和行为更容易受到公众关注。他的案件也提醒着所有社交媒体用户,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利,并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案件的走向

总警长提起的第二次藐视法庭申请将于本周五(5月9日)在司法专员Gan Techiong面前审理。法庭将审阅双方提交的证据和论点,最终决定是否批准总警长的申请,并对Papagomo的行为作出裁决。

这起案件的结果将对未来类似事件的处理产生一定影响,也将进一步明确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人言论的边界以及违反法庭命令的法律后果。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起事件都将作为一则案例,提醒着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法律的底线不可逾越,言论的自由需要责任来守护。公众拭目以待,看法律将如何在这场舆论风波中书写新的篇章。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