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教父李泽湘携自动驾驶卡车赴港IPO

从实验室到矿山:一位”教父”的自动驾驶远征

当教授遇见矿山

在长沙一间充满电路板气味的实验室里,六十岁的李泽湘教授正调试着一台矿卡模型。这个曾孵化出大疆无人机的”创业教父”,此刻关注的不是翱翔天空的飞行器,而是重达百吨的钢铁巨兽。2017年的某个清晨,他与老友马潍博士在岳麓山下的一杯绿茶中,酝酿出一个足以改变传统采矿业的计划。

硬核创业者的第二曲线

从无人机到矿卡的技术迁移
李泽湘的办公桌上并排放着两样东西:一架初代大疆精灵无人机和希迪智驾矿卡的3D打印模型。这种看似跳跃的产业选择背后,藏着惊人的技术共性——都需要在三维空间中实现厘米级定位。当年让无人机悬停的算法,如今正帮助矿卡在颠簸的矿道中保持精准轨迹。
“笨重”场景里的聪明选择
当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扎堆乘用车赛道时,希迪智驾却盯上了尘土飞扬的矿山。这里的作业路线固定、速度要求低、政策限制少,反而成了技术落地的理想试验场。在内蒙古某铁矿,搭载”元矿山”系统的卡车已经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输,夜间作业效率甚至超过人类驾驶员。

钢铁巨兽的数字化革命

重新定义”矿工”
在江西的铜矿现场,传统印象中满身煤灰的卡车司机,现在坐在空调房里的操控台前。通过5G远程监控系统,一名操作员可以同时管理6台自动驾驶矿卡。这种改变不仅让招工难的矿区看到希望,更将矿工工伤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算法挖出的真金白银
包头稀土矿的实测数据显示:自动驾驶矿卡比人工驾驶节省15%的油耗,轮胎磨损降低20%,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字乘以365天,能为中型矿山每年节省近千万元。更惊人的是,通过AI规划的装载路线,运输效率出现了反常识的提升——这正是招股书中”104%效率”的由来。

资本市场的算术题

烧钱游戏的生存法则
翻开希迪智驾的财务数据,三年半累计亏损的数字确实触目惊心。但细看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营收的180%以上。这种”以亏换技”的策略,与当年特斯拉的成长路径惊人相似。某次路演中,马潍博士展示的专利墙或许是最好的解释——217项授权专利构筑的技术护城河。
香港18C章的双刃剑
选择港股18C章上市,意味着要接受更严格的技术认证。希迪智驾为此准备了厚达三厘米的技术验证报告,其中由中科院院士领衔的评估小组给出的”国际领先”评级,成为打动港交所的关键筹码。但这也意味着上市后需要持续保持技术输出,任何研发停滞都可能引发估值震荡。

下一个战场:看不见的运输网络

从矿山到码头的技术跃迁
在宁波港的试运行项目中,希迪智驾的物流车正在学习处理更复杂的场景:识别集装箱编号、自动配合吊装设备、在暴雨天气保持定位精度。这些能力一旦成熟,将打开万亿级的港口自动化市场。招股书披露的206套系统订单中,已有30%来自物流领域。
数据喂养的产业生态
湖南某智慧物流园里,50台自动驾驶叉车产生的海量数据,正在反向训练希迪的算法模型。这种”场景反哺技术”的闭环,让公司逐渐从硬件供应商蜕变为标准制定者。最新流出的测试视频显示,他们的卡车已经能在无GPS信号的隧道内实现自主导航。

写在钢轮上的未来

当第一辆量产自动驾驶矿车驶下生产线时,车身上印着的不仅是希迪智驾的logo,更是一整套中国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李泽湘团队要攻克的不只是技术难题,更是传统产业对变革的本能抗拒。在内蒙古的某个试点矿区,老矿工们从最初的怀疑到主动给算法提建议,这个转变过程或许比招股书上的任何数字都更有价值。
香港交易所的钟声能否如期响起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湖南那些彻夜亮灯的实验室里,一群工程师正在重新定义”运输”这个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当自动驾驶卡车碾过矿山的碎石,它留下的不仅是车辙,更是一条硬科技商业化落地的清晰轨迹。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