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采购主管涉17万佣金诈骗案不认罪

当算法戴上镣铐:一场关于信任与背叛的职场迷局

从采购主管到被告席的坠落轨迹

在北海诗布朗再也的一间法庭里,51岁的A.Puvanesvari正面临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这位曾经的高级采购执行员,如今站在被告席上,被控28项欺骗和不诚实地诱使他人交付货物的罪名。从2024年4月到6月短短两个月间,她涉嫌虚构货物供应项目,诱使公司代理将总计172,985令吉的佣金分28笔汇入她控制的四个银行账户。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职场信任如何被系统性破坏的警示故事。

权力与诱惑:采购岗位的灰色地带

采购部门向来是企业中最敏感的岗位之一。手握供应商选择和价格谈判的大权,采购人员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诱惑。在Altrapac Sdn Bhd公司,A.Puvanesvari作为高级采购执行员,本应是公司供应链的守护者,却涉嫌利用职务便利编织了一张精心设计的欺骗网络。
• 虚构项目:通过编造不存在的货物供应需求
• 多重账户:使用四个不同银行账户分散资金流向
• 渐进式欺诈:从1,000令吉到19,500令吉不等的28笔转账
这种作案手法显示出相当程度的预谋和系统性,而非一时冲动的偶发行为。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欺诈行为持续了整整两个月才被发现,暴露出企业在采购监管方面的重大漏洞。

法律利剑下的职场失信

根据马来西亚《刑法典》第420条文,欺骗和不诚实地诱使交付财产是严重的经济犯罪。该条文规定的最高刑罚可达10年监禁、鞭刑及罚款,显示出法律对此类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在推事庭上,A.Puvanesvari对所有指控均表示不认罪,这意味着案件将进入漫长的司法程序。
保释金的博弈也颇具戏剧性。控方最初要求每项控状5,000令吉保释金,总额达140,000令吉;而辩方则以被告失业、家庭经济困难为由争取降低金额。最终法庭裁定每项1,000令吉,总额28,000令吉的保释条件,在司法公正与人道考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信任重建:企业内控的必修课

这起案件对企业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采购环节的舞弊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强、发现难度大的特点,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防范机制:

  • 分权制衡:将采购决策、执行和付款环节分离
  • 审计追踪:建立电子化采购审批和资金流向监控系统
  • 轮岗制度:避免关键岗位人员长期任职形成利益网络
  • 举报机制:鼓励员工匿名举报可疑行为
  • 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重要。当员工将企业利益视为自身利益时,内部监督就会从被动合规转变为主动守护。定期职业道德培训和真实案例分享,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

    人性迷思:当普通人跨过红线

    A.Puvanesvari的案件令人不禁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有着体面工作的职场人铤而走险?根据法庭文件,她有三个在学孩子,丈夫月收入3,000令吉,经济压力可能是诱因之一。但更深层次上,这反映了当个人道德防线遭遇系统性诱惑时的脆弱性。
    职场舞弊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可能只是小额”灰色收入”,随着未被发现而逐渐升级。这种”滑坡效应”警示我们,坚守职业道德需要从拒绝第一次诱惑开始。

    未完结的故事:等待正义的裁决

    随着案件进入审理阶段,6月6日的案件管理只是漫长司法程序的开始。无论最终判决如何,这起事件已经造成了多输局面:
    • 被告家庭面临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
    • 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害
    • 职场信任基础遭到侵蚀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商业社会中,信任是最珍贵的资产,也是最脆弱的资源。重建被破坏的信任,往往需要付出比获取它更大的代价。当法庭最终作出判决时,这不仅是关于一个人的命运裁决,更是对整个职场诚信体系的一次检验。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