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对话:解决国油与砂石油争议

“油气博弈破局:砂州与国油的双赢之路”
“`markdown

当握手取代角力:透视马来西亚油气资源分配新格局

一场持续半世纪的资源拉锯战

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签署时,砂拉越的油气资源就像一颗未切割的钻石,静静埋藏在婆罗洲的土地下。谁曾想这颗钻石日后会成为联邦与州政府之间最敏感的神经。2018年,砂拉越立法议会通过《州销售税法令》,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这项针对石油产品征收5%税款的决定,直接挑战了国家石油公司长达44年的垄断地位。
2020年砂拉越高等法院的判决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官的法槌落下时,不仅确认了州政府的征税权,更重新定义了《1974年石油发展法》的边界。这场胜利背后是砂拉越人持续多年的坚持:他们始终认为,每天从民都鲁港运出的液化天然气,应该给土地的主人带来更直接的福祉。

权力天平的重构时刻

2025年3月1日成为砂拉越能源史上新的分水岭。当砂拉越石油公司(Petros)正式接管州内天然气经销权时,州首席部长办公室的灯光彻夜未熄。这个时间节点意味深长——它既是MA63协议精神的延续,也是地方自主权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实践。
在古晋的政府大楼里,官员们正在重新绘制能源版图:
– 采购权移交带来每年约15亿令吉的现金流
– 新建的州级能源数据库开始运作
– 本土工程师在加拿大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深海钻探技术
但真正的突破发生在谈判桌上。联邦政府首次承认:”双轨制”不是零和游戏——Petronas的国旗依然飘扬在国油双塔楼顶,而Petros的标识正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井架之上。

和解协议背后的经济密码

在民都鲁液化天然气综合基地,第三生产线的建设因双方和解而加速。这个投资120亿美元的项目原定2028年完工,现在有望提前11个月投产。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账本上:州政府获得的销售税正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这些资金被定向投入了砂拉越内陆地区的电网建设。
值得玩味的是双方在深海区块开发达成的默契:

  • Petronas保留离岸150海里外勘探权
  • Petros主导近岸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
  • 利润分配采用”产量分成+州税”复合模式
  • 这种”浅海-深海”的权责划分,既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又满足了地方发展诉求。

    向东盟延伸的能源新丝路

    和解的涟漪正越过南中国海。在雅加达举行的东盟能源部长会议上,马来西亚首次以”联邦-州联合代表团”形式出席。砂拉越的天然气通过新建的东盟电网,正输往印尼的巴淡岛工业区。这种区域合作模式背后,是Petronas的国际销售网络与Petros的属地优势形成的黄金组合。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标准制定。砂拉越提出的”社区发展条款”——要求所有能源项目预留2%利润用于原住民教育——正在成为东盟能源合作的范本。这种源于地方实践的创新,意外地提升了马来西亚在区域谈判中的话语权。

    写在和解之后的思考

    在美里油田的夕阳下,老钻探工阿末讲述着改变:”以前我们只负责打井,现在儿子在Petros学习碳封存技术。”这个普通家庭的变迁,折射出资源博弈的本质——最终目标不是权力的此消彼长,而是让能源红利真正润泽这片土地的子民。
    当联邦与州政府的代表在和解文件上签字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份协议正在改写马来西亚的联邦制实践。它证明了一点:在资源分配的难题前,对话不是妥协的代名词,而是开启新可能的金钥匙。正如砂拉越谚语所说:”共划一艘船,才能穿越急流。”
    “`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