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统79周年誓师:迎战州选新战场

巫统79周年党庆:一场政治复兴的号角与挑战

从低谷到曙光:巫统的艰难转身

2018年大选失利后,巫统(UMNO)一度被贴上“政治恐龙”的标签。然而,近期的补选胜利为这个老牌政党注入了一丝生机。主席阿末扎希在党庆演讲中直言:“这不是庆祝的时刻,而是战斗的开始。”他将沙巴、柔佛等州选举视为“更大的战场”,试图以局部胜利为跳板,重塑全国政治版图。
补选的成功固然提振了士气,但巫统的困境并未真正解除。党内腐败案、年轻选民流失、盟友关系波动等问题,仍是横亘在复兴之路上的巨石。扎希的乐观更像是一种策略性动员——用“崛起”的叙事掩盖内部的裂痕,同时向对手释放信号:巫统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团结的悖论:口号背后的权力博弈

“停止内斗”是扎希演讲的核心诉求,但巫统的团结始终面临现实挑战。过去五年,高层派系斗争公开化,甚至出现“退党潮”。扎希本人亦深陷贪污指控,其领导权威屡遭质疑。此次他呼吁“搁置分歧”,实则是为集中资源应对州选,避免党内消耗战拖累选情。
值得注意的是,扎希特意提及沙巴巫统主席邦莫达的“救党之功”。这一细节暴露了巫统的地方势力割据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需靠利益交换维系。若州选结果未达预期,脆弱的团结可能再度崩解。

传统与变革:如何打动新一代?

巫统的困境本质上是“legacy与relevancia”的冲突。扎希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党的“反殖民传统”和“马来人保护者”角色,试图唤醒老一辈的情感认同。但对年轻选民而言,这些叙事远不如就业、通胀、教育等议题来得实在。
为弥合代际鸿沟,巫统尝试了两手策略:

  • 数字化改造:通过社交媒体塑造亲民形象,但内容仍以领袖活动为主,缺乏政策互动;
  • 教育渗透:推出“巫统爱国学校”(SPU),试图从意识形态上培养新一代支持者。
  • 然而,这些举措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相比反对党联盟的青年动员能力,巫统的“守旧”标签依然鲜明。

    沙巴之战:巫统的“诺曼底登陆”

    沙巴州选被扎希视为“逆转的关键战役”。2018年后,巫统在此地失去主导权,甚至遭遇骨干退党。此次扎希提出“重夺主导地位”的目标,并承诺优先解决基建问题(如泛婆罗洲大道),意在争取乡村选民——这一群体曾是巫统的铁票仓。
    但沙巴政治生态复杂,地方政党崛起、选民议题多元化(如移民问题、资源分配)让巫统的“老剧本”效力大减。扎希虽表态“不排除合作”,却坚持“先证明实力”,反映出巫统在联盟策略上的矛盾:既需盟友助力,又不愿让渡主导权。

    对手的镜子:巫统如何应对“双标”指控?

    扎希在演讲中抨击对手“煽动种族情绪”,却回避了巫统自身的历史包袱。例如,过去巫统与行动党(DAP)的敌对宣传,如今成为对手反击的武器。这种“道德高地”争夺战,恰恰暴露了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僵局——各方都在利用身份认同工具,却无人真正突破旧范式。
    对此,巫统的应对策略是“选择性强硬”:一方面谴责对手极端化,另一方面继续强化“马来人优先”论述。这种摇摆可能短期内巩固基本盘,但长期来看,无助于扩大选民基础。

    百年大党的十字路口

    巫统的79周年,更像是一场“生存庆典”。扎希的演讲勾勒出三条路径:

  • 团结修复:通过州选胜利重建党内凝聚力;
  • 议题转型:从族群政治向民生治理缓慢转向;
  • 联盟重构:在“国民阵线”框架下寻找新盟友。
  • 然而,马来西亚政治已进入多极时代,巫统的“复兴”绝非重回一党独大,而是如何在碎片化格局中重新定位。正如扎希所言:“更大的战场在前方”——但这场战役的胜负,或许不取决于巫统能赢多少席位,而在于它能否真正理解“前方”已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注:本文基于公开演讲与政治分析撰写,不构成任何立场建议。)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