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太阳能关税或助马来西亚新能源崛起

贸易风暴下的太阳能产业

美国对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太阳能产品征收的新关税,给全球太阳能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马来西亚在全球太阳能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造方面。许多中国太阳能企业在马来西亚设立工厂,将产品出口至美国等市场。美国此前的多轮关税已对这些在马的中国企业造成冲击,导致运营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甚至缩减生产或考虑迁往其他地区。

新一轮关税的加征,税率从14.64%到惊人的250.04%不等,特别是针对中国背景的企业,税率更是高达40.3%甚至250.04%。这无疑将进一步压缩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加速其撤离马来西亚的步伐。2024年,马来西亚对美国的太阳能产品出口额已出现下降,较前两年减少了20%以上。

然而,美国关税主要影响的是那些以出口美国市场为主的在马外资(特别是中资)制造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太阳能面板绝大部分都直接运往美国,很少在马来西亚本地销售。因此,马来西亚本土的太阳能项目开发商和安装商受到的直接影响有限,他们主要从中国直接采购太阳能面板,而全球市场的供过于求使得中国面板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

本土市场的“觉醒”

美国关税带来的外部压力,反而可能促使马来西亚更加重视和发展本土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长期以来,马来西亚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出口导向型的制造。当外部市场出现不确定性时,一个强劲的国内市场就成为抵御风险的关键“压舱石”。

马来西亚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根据“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马来西亚计划到2025年实现20%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到2035年达到40%,并最终在2050年实现70%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以太阳能为主导。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

  • 加强净能源计量(NEM)和太阳能租赁计划: 鼓励分布式光伏发展,让更多家庭和企业能够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
  • 实施大型太阳能项目计划(LSS): 通过招标等方式推动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建设。
  • 推出企业可再生能源供应计划(CRESS): 允许企业通过国家电网直接向可再生能源发电厂购电,为企业绿电采购提供了更灵活和便捷的途径。
  • 提供绿色投资津贴和绿色所得税豁免: 激励私人资本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

这些政策的实施,正在逐步激发马来西亚本土市场的活力,为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创造有利环境。虽然目前马来西亚的国内清洁能源技术消费有限,但国家设定的高目标预示着国内市场巨大的短期发展潜力。太阳能和储能技术的成本不断下降,也使得可再生能源成为马来西亚最具成本效益的能源解决方案。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美国关税可能间接推动马来西亚本土可再生能源发展,但前进的道路并非坦途。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马来西亚本土制造商能否在价格和价值上与从中国进口的面板竞争。此外,虽然大部分本地项目不受美国关税影响,但依赖出口的本土制造业仍然可能面临困难,一些工厂可能会停止生产、暂停扩张甚至完全迁出马来西亚,这可能导致就业岗位的流失。

然而,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美国关税迫使在马的太阳能制造商重新思考其市场策略,部分可能会将目光投向需求日益增长的东南亚本土市场。马来西亚凭借其在太阳能制造领域的基础和经验,有潜力在本土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枢纽。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不断完善的监管框架,为本土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

未来展望

美国关税的“阴影”虽然给马来西亚以出口为导向的太阳能制造业带来阵痛,但也为马来西亚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调整能源发展策略的契机。重点发展本土可再生能源市场,不仅可以有效对冲外部贸易风险,更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为了充分抓住这一机遇,马来西亚需要:

  •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措施,鼓励更多本土企业和个人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
  • 加强本土产业链建设: 鼓励本土企业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相关配套产业进行投资,提高本地化率,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 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提升本土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 探索区域合作机会: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链。

美国关税,或许就像一片短暂的“阴影”,遮挡了部分出口的光芒,却也可能激发马来西亚本土可再生能源更强劲的“光合作用”。通过化解外部风险,聚焦内生动力,马来西亚有望在可再生能源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自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书写新的篇章。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