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非争端:马砂共商国油议题

砂州与中央石油争端破冰:对话开启共赢之路

当资源遇上分歧:一场持续半世纪的拉锯战

砂拉越的雨林深处埋藏着马来西亚60%的天然气储量,海上钻井平台日夜不休地抽取着黑色黄金。这片富饶的土地自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起,就与中央政府围绕石油收益分配展开漫长博弈。1974年《石油发展法令》将资源管辖权收归国有时,砂拉越人始终记得1958年《石油和采矿条例》中那句”海岸线外大陆架归州属所有”。
矛盾在2017年爆发——砂州成立自家石油公司Petros,要求Petronas补缴15亿令吉销售税;2023年米里码头无证运营事件更让双方对簿公堂。但转折来得比预期更快:今年初,安华与阿邦佐哈里在布城握手时,背后是两家公司高管交换协议文件的沙沙声。

从法庭到谈判桌:破局关键三步走

第一步:搁置争议的智慧
“我们带走了21天限期整改令,带回了无限期对话机制。”参与谈判的砂州官员透露。当Petronas面临每天5万令吉罚款威胁时,双方选择将法律文件暂锁保险柜,转而启动”石油收益特别委员会”。这个由联邦与州代表对等组成的机构,首次将地质学家、宪法专家和原住民代表纳入谈判框架。
第二步:5%到20%的算术题
现行特许权使用费比例早已不能满足砂州需求。谈判中提出的阶梯式分成方案令人眼前一亮:当国际油价低于50美元/桶时维持5%;50-80美元区间提升至12%;超过80美元则跳涨至20%。这种”风险共担”模式既保障联邦财政安全,又让砂州分享高价红利。
第三步:看不见的第三条路
在僵持不下的海域管辖权问题上,双方创造性提出”联合勘探区”概念。以民都鲁外海200海里为试点,Petronas负责技术,Petros主导环保评估,收益按勘探投入动态分配。这种”模糊化处理”为后续立法留出缓冲空间。

雨林深处的蝴蝶效应

这场和解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 日本三菱重工宣布投资30亿令吉,在美里建设LNG模块化工厂
– 砂州首次将石油收益的10%注入主权基金,用于太阳能和氢能研发
– 联邦计划修订《领海法案》,拟允许州属参与12海里内资源开发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联邦制实践。当柔佛州开始研究类似收益分成模式,当沙巴州要求重新审视木材特许权时,砂拉越案例证明:在宪法框架内,地方诉求与中央权威并非零和游戏。

写在管道交汇处:资源诅咒的破解之道

东马雨林的藤蔓总沿着油气管廊疯狂生长。过去五十年,这些钢铁血管将财富源源不断输往西马,如今对话机制正在改写养分分配公式。正如谈判桌上反复被引用的伊班族谚语:”独木舟再大也不能独自横渡南中国海。”当联邦与州属学会在风暴中共同把舵,马来西亚的能源版图终将迎来真正的风平浪静。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